P<0.005让你害怕?粒子物理学家投来嘲讽的眼神
访问原链 前往事件

在许多学科里,研究结果的显著性是由P值进行判断的。P值被用来证明或证伪某个“零假设”。零假设一般假定被研究的效应并不存在。某批结果统计出来的P值越小,它们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可能性就越低。当P值小于0.05时可以认为结果是“统计显著的”。


但是许多科学家担心,0.05的阈值在文献中造成了太多假阳性。而P值操纵(P hacking)的存在使情况变得雪上加霜。许多研究者在没有理论假设的情况下搜集数据,然后再寻找结果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数据模式,这就是P值操纵。


在7月22日发表在预印本网站PsyArXiv上的一篇文稿引起了轰动。该论文的作者提出,社会科学和生物医学的P值阈值应当被调低至0.005。该论文的终稿发表在了《自然-人类行为》 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。


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之一、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Daniel Benjamin 表示:“研究者们并没有意识到,当P值等于0.05时他们的证据有多么弱。”他认为P值在0.05和0.005之间的结果应该被视为“提示性的证据”,而不是确凿的事实。


这篇论文的作者名单里有两位可重复性领域响当当的人物:斯坦福大学专攻科学证据可靠度的John Ioannidis,以及开放科学中心(Center for Open Science)的执行总监Brian Nosek。

如无法正常显示,请访问原链。 本页面由上下闻自动抓取且内容未经任何改动,目的是提升阅读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