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消费是一种满足的状态,既消解了焦虑,也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期待,让人能以较小的努力达到幸福的稳定状态。

Facebook 的假新闻事件彻底摧毁了社交媒体先进技术的谎言。正如早年的 SEO 只需要重复关键词千百遍一般,某种“系统”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易破解。而 1.5 亿美国人阅读过这些假新闻也提醒我们,读者才是被破解的最终对象。

现代性的首要特征在于主体自由,主体自由在社会里表现为主体受私法保护,合理追逐自己的利益游刃有余(1)。显然在寡头公司(腾讯,Facebook)控制我们输入输出的前提下,主体自由早已开始被侵蚀。

这里不赘述眼球经济的问题,而是调转镜头观察读者。

拉康曾对“幸福”一词进行严格界定。从拉康的角度看,我们应该假定:主体感到幸福,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,去面对由自己的欲望导致的后果。由此观之,要幸福,就必须付出代价。代价就是主体身陷自身欲望具有的矛盾,无力自拔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(假装)渴望某些东西,但我们并不真想满足自己的渴望。所以到头来,我们会遇到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: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, “正式” 满足了自己的欲望。幸福本质上都是虚伪的:幸福就是对某些东西梦寐以求,但又并不真想得到它们。(2)

诚然,读者被眼球内容吸引是天性被充分地研究并利用。在消费和再吸引的循环中,读者却没有用实际行动反抗这一种实质上的压迫。这让我们认识到,人们在实践的是,如上文所指,虚伪的幸福。

信息消费是一种满足的状态,既消解了焦虑,也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期待,让人能以较小的努力达到幸福的稳定状态。

信息消费有时是欲望驱动;有时是无聊驱动;在所谓的工作、学习、研究中,是目的驱动。眼球经济中,内容制造者充分展示了欲望驱动和无聊驱动的绚丽多彩之可能性。

「何为良好生活」中说:我们做所乐为之事,快乐融嵌在行为中。快乐可能完全融化在行为里,乃至除了行为,情绪是否快乐无所谓,称之为“志意之乐”。有别于沉溺之乐在于,所做之事并不一定带来快乐,其目的也未必是快乐。

而有了信息饲料的喂养,我们达到了上文所说的稳定幸福感,既事无巨细地通晓了地球各角落,也能向朋友圈听众发表自己的小演说。不存在一个时刻可见的空缺需要“志意之乐”来填满。

「历史学之于生活的利与弊」中说:过量的知识,也就是说,并非出于需要而接受的知识,现在已不再作为一种外向型的转型动机,而是隐藏在某种混乱的内心世界中,因此,整个现代教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内在的 — 对于浅薄无知的野蛮人来说不失为一部精神教化手册。

如果信息消费是这样一种教化过程,那么读者显然就成了“知识庸人”,“学者”,“艺术之友”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,不反对国家和时代(甚至为其辩护),用知识和“教养”掩盖自身思想的贫乏和停滞,满足于现实,拒斥改变现实的伟人。(3)

参考

1.现代性的哲学话语,哈贝马斯

2.“9.11”后的幸福

3.历史学之于生活的利与弊